投资是一辈子的事情,想要取得长期优秀的收益,靠运气是没法实现的,需要建立一套投资框架,确保可解释,可复制,可持续,可适应变化。
我会定期梳理自己的投资框架,以下是我的2023版投资框架,大家可以参照这个结构,建立自己的投资框架。(模板附在文后)
我希望能通过投资获得财富较大增值,我在退休前的投资目标分为两部分:一是力争获取长期最好的高收益,二是获取较好的相对收益,战胜市场平均。
高收益没有标准,尽可能对标市场上有人能获取的最好收益,当然也会认清自己是个普通人,降低预期。
市场平均的基准是万得股票型基金指数885000,代表了目前市场上可获得的最高收益机会成本,我会力争3年维度战胜基准。
我很喜欢投资,希望能做一辈子投资,目前我有日常工作收入,也没有什么重大开支和负债,而且我的物质欲望很低,因此我的绝大部分资金都可用于投资。
我用于投资的钱,绝大部分都是几十年不用的长钱,理论上我至少还能投资40年,力争60年。
我的投资期限决定了我的投资方法必须是长期投资,我不能太在乎短期收益,也不用太在乎波动,而是要在乎收益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我认为股票对我来说太难了,我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缺乏经验,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源,没有足够的精力。而且股票的波动太大了,年化波动率可能有50%以上,我承受不了。
买基金,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只需要交很少的管理费,就有最优秀的人来帮我做投资。
所以大部分情况下,不管什么大类资产,我都倾向于买基金。为了追求长期收益最大化,我主要买权益型基金。
权益型基金中,我主要选主动基金,因为目前A股以散户为主,主动投资能创造更好的收益。在一些有效性强的市场,我也会投指数基金。
将来随着A股有效性增强,主动投资会越来越难做出超额收益,被动投资可能会越来越有效,未来我可能会投资指数基金,所以我也会去研究和指数基金,而且研究指数也能帮助我更好的理解投资。
公募还是私募:我倾向于公募基金,更公开透明,便于研究,费用也更低。如果有机会遇到合适的私募,也可以投资。
如果股票当成筹码,做投机,更偏向与人做博弈,该派别的方法有行业轮动、波段操作、短期择时、估值博弈等。需要看技术指标、研究资金面、研究大众心理、研究成交量、宏观经济等因素。更让人关注中短期,对于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要求也比较高,还需要不断的调整,及时反映。这些对于我来说难度很大。
而且我认为投机很难有持续性,需要做多次判断,很累,胜率也不高。我不认为自己是属于比较聪明那一类,难以在长期零和博弈中持续战胜他人。
我更倾向于把股票视为股权,信奉价值投资,关注基本面,按照股权投资的理念,通过长期持有优秀企业,赚企业盈利的钱,做正和博弈。
投资风格有很多种,即使是在价值投资中,也有许多门派,比如低估值、成长风格、质量风格等等。虽然买基金是通过基金经理间接投资,但是自己也必须要对投资有较深的认知,选择符合自己投资理念的基金,才能拿的住。
质量风格即长期持有一些有护城河、竞争优势强、管理层优秀、行业稳定的高质量公司。代表性的投资人有巴菲特、陈光明、张坤等,代表性行业是消费、医药,尤其是白酒。
我会把质量风格基金作为组合底仓,长期持有。一是比较省心、不用换来换去;二是更容易积累研究的复利。我也可能会长期持有一些确定性很强的质量风格股票,比如茅台。
在挑选基金的时候,不是质量风格的基金我就配,我还是要看基金经理是否优秀,对于这种长期持有的基金,我很在乎基金经理的好坏和我对他的了解程度,尽量做到优中选优。
当很多基金经理不是纯粹的质量风格,偏左一点,可能是质量价值;偏右一点,可能是质量成长,这些我都可以接受,也可以让组合的风格不要太极致。
单调一种投资风格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我的投资组合不会将所有的仓位全部押质量风格上,大约有20%-60%的仓位会采用第二种投资理念——风格轮动和行业增强。即将部分仓位偏向于某种市场风格或超配某些行业。
1、由于我是一个散户,投资经验不多,认知不够,我对自己看好的质量风格投资理念也不是100%有把握。
2、我是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心理,暂时还没有很强的承受波动、回撤和逆向压力的心理素质。如果我配置的质量风格正好是市场里最弱势的风格,我持有起来压力就会很大,可能抗不到最后。
3、目前A股散户还比较多,趋势比较强,风格轮动特征比较明显,波动比较大,自己也不应该排除利用其他投资方法获得更好的风险收益比的可能性。
4、如果我能踩对市场风格或行业,一是可以获得更多超额收益,二是组合会更加均衡,可以降低组合波动;三是减少对抗市场的压力,进而更好的持有质量风格。
5、作为基金经理,由于投资理念、能力圈等关系,很难转变风格。当他们不在风格年的时候,会有很大的业绩压力、排名压力,甚至会有大量赎回、基民谩骂等。我们作为投资者,也会有很大的压力。
即便如此,基金经理也不应该跳出能力圈、轻易改变投资风格。我们作为基民,换个风格的基金还是比较容易的,这是我们的优势,应该利用好。
6、A股经常会有风格强势、行业强势、风格切换、行业轮动的特征。每种风格(或板块)在一段时间会明显跑赢其他板块,一般持续半年到三年。最显著的有价值\成长两年的风格切换和大小盘的风格切换。
比如2016-2017年是价值风格年,2019-2020是大盘成长和质量风格表现较好。再仔细的划分,还能划分出更多风格切换。比如,2019年-2021总体是成长风格强势,但是2021年小盘成长表现比大盘成长好。
如果在风格强势期,配置了强势风格,就能获取超额收益。如果持有的全都是不在风口的基金,就会持续跑输大盘。
进行风格轮动和行业增强不能完全算作投机,有其基本面的因素在内,海外市场也出现过这种规律,背后的逻辑可能是经济的周期变化、产业机构的变化、政策导向、资金的松紧变化、人心情绪的变化、行业的发展周期、估值的均值回归等等。
例如,2013-2014中小创表现好,有4G周期的因素;2016-2018中小创表现不好,有金融去杠杆、资金面收紧的原因;2019年以来的成长风格优势,有5G周期、新能源汽车、疫情放水等因素。
资产配置是千人千面的,我的资产配置是根据我的风险偏好、投资理念、投资目标、预期收益等因素综合考虑的,并且会随着我的情况变化而变化。
虽然是资产配置非常重要,可以降低波动甚至提升收益,但是大类资产难度很大,也要耗费很多精力,比如黄金、原油、期货,需要较强的宏观判断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属于通过价格波动赚取收益的博弈资产。
作为散户,缺乏其他大类资产的知识,缺乏宏观能力也缺乏信息来源,不认为自己能在大类资产博弈中获得超额收益,所以干脆放弃。
理论上年轻人承受波动能力更强,我认为在年轻、资产少的时候,在用闲钱投资时,不应该为了降低组合波动率去做太多资产配置,更不能存银行,这样只会降低自己的收益。
在我还有固定收入,没退休之前,我优先考虑资产最大幅度的增值而不是保值,所以我基本上不太去做资产配置去降低组合波动,只追求收益最高的品种。
股票是有内生性收益的资产,古今中外长期来看,股票也是收益最高的投资品种。《投资者的未来》统计了过去两百年主要大类资产的收益率。
仓位方面,当整体处于估值合理区间时,我一般都愿意满仓。A股常常是板块结构性的高估,不太会整体高估。对于结构性高估的板块,如果我能判断出来,我会阶段性的规避一下。
假如A股整体估值太高或市场过热的时候,我会根据情况减仓,或者调仓到港股、美股等。不过这种情况不多,而且处于高估的时候,自己往往也会比较乐观,难以控制情绪做逆向投资。
三、全球权益市场:主要配置A股,长期配置港股、中概股,少量配置美股,暂不配置其他国家
长期来看,中国的成长性最强,确定性最高,我们最容易认知。因此我会大部分配置中国资产,包括A股、港股和中概股,我都会配置,大致按照市值比例来配置。
截至2022-12,A股:港股:中概股的总市值=67.7 : 27.2 :5.1。考虑到中概股和港股比较重复,也不好配置。如果三个板块性价比都差不多,我的组合大致会保持A股:港股=7:3
港股、中概股和A股不太一样,属于海外市场和边缘市场,一直估值较低,缺乏足够的价值发现,主要因为是流动性不好,关注度低,所以我投资港股中概股的逻辑主要还是投资好公司,赚企业盈利的钱,不是估值回归,这部分仓位我不太会注重什么风格切换、高估低估,主要是配质量风格的基金。今后如果港股流动性改善,会加大力度关注港股。
①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强的两个国家,存在一定的竞争,谁赢谁输还不一定,会有对冲效应,因此A股和美股我都会配置一些,可以降低组合波动和风险。
②虽然美国已步入成熟期,但是海外资本主义国家比我们更注重保护资本,注重股东回报,受政策因素影响更小,更偏向自由市场,上市公司制度更完善,波动更小,美股整体的ROE比A股高,所也很有配置价值。
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不会大比例配置美股,毕竟国外市场难以研究,难以形成很深的认知,不敢重仓。投资美股我也不太会考虑什么估值和风格,就是配宽基指数。
平衡状态下,我倾向于中国和美国配置7:3,组合整体比例应该是A股:港股:美股=5:2:3
但美股的比例很难固定为30%,我把美股更多的是当成债券资产来填仓位,因为A股波动很大:
①如果A股热度较高、整体估值非常贵的时候,我可能会多配点美股,比例达到80%也是有可能的。
③A股估值很便宜的情况下,我可能会不配美股,A股+港股比例可能达到100%
④A股和港股相对容易判断性价比,如果AH溢价指数超过145,我可能会把港股配到30+%。如果AH溢价指数低于110,我可能会把港股配到10-%。
印度、巴西、中南亚等国或许有较大潜力?但是我现在对这些国家完全不了解,暂时不会投资。
宏观策略很多专业投资者都做不好,我作为散户,更难研究和把握,所以我基本放弃宏观研究,谨慎用自上而下指导投资。
对宏观的关注主要通过一些专业机构的解读,少做自己的解读。一般是看基金经理的定期报告,了解宏观的情况,缺点是比较滞后。
还会看一些券商的宏观策略,比如:戴康、张亿东、雪涛、申万宏源、郭磊、李迅雷等。常关注的擅长宏观的基金经理有:刘彦春、过钧、张清华等。
中观主要是对市场的研究,我的重点是风格研究和行业研究。我主要研究各种风格,关注少数行业。
一是选出长期最好的风格和行业,因为我想选出某种风格或某些行业作为组合的长期底仓,获取长期最好的收益。目前来看应该是质量风格长期收益最好,行业主要是医药消费科技。
二是选出阶段性可能会表现较好的风格或行业,放在组合里做行业增强和风格轮动。
我会定期的回看一段时间内的风格强弱,包括近1、3、6、12、24、36个月,以及一些关键时点以来的强弱。
主要是在choice、wind里对比指数强弱,或者对比风格主动基金的强弱,或者在韭圈儿里看风格的相对超额。
如果我观察出了风格强弱趋势,例如成长风格强于价值风格,小盘强于大盘,我就会去判断它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如果我觉得有,则会考虑配置这种强势风格。
此外,我还要进一步看细分风格,比如价值风格里也有大中小盘价值、港股价值等,尽量配置最强的细分风格。
行业基金和全市场基金虽然都是基金,但是投资难度大的多。行业基金波动也很大,经常和大盘走势完全不同,风险更大。我对行业的研究肯定是不够专业的,所以,投资行业\主题基金我会很谨慎。
如果发现不了很有把握的行业投资机会,我一般不配行业基金,还是把行业选择权交给全市场选股的基金经理去做。
另外,行业很多,大部分行业的投资机会我是放弃的,短期的、持续性不强的、经常发生变化的行业机会也放弃(例如有色、钢铁等),主题炒作更是放弃(例如元宇宙、中药)
我只关注少数长牛行业的投资机会,尽可能只研究那些能存在10年以上、有复利的行业。比如消费、互联网、医药、科技、互联网;
研究行业时,我会要求自己把行业的投资逻辑搞清楚,掌握这个行业的前景、风险、政策、特点、估值、竞争格局、拐点、增速等。有些行业比较大,有很多细分行业,那还要把这些细分行业搞清楚。
只有熟悉了行业的基本面,才能拿的住行业基金。进而知道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安排多少仓位,大概要持有多久,出现什么情况要卖,等等。
研究方法主要是把擅长该行业的高手的观点看一遍,看一些券商的研报,还要持续的跟踪研究。
右侧可能涨的会很快,等到右侧已经涨上来了再去研究,就来不及了,容易追高。心态上也容易变形。
左侧有充分的时间研究,且不容易受心态影响。这个时候要研究市场的共识是什么?市场认为的风险点在哪里?这个风险点或者说共识是否是正确的?常识是什么?这个共识能不能被扭转?
如果共识是正确的,那么就倾向于放弃。如果这个共识是可被扭转的,在研究后,我会给一个计划仓位,比如计划5%,随着研究深入或市场涨跌,可能进一步加减计划仓位。
但这个计划仓位不一定会买入,一般会等到右侧确认了再买入。节约资金的时间成本。在左侧比较极端的时候(例如估值分位数跌破10%或突破90%),也可能少量买入和卖出。
不管是主动基金还是指数基金,都是根据一个固定的规则或方法选出来的一篮子股票,就会体现出一种风格。比如成长、价值、质量等等。或者专注于某个板块(比如中小盘、港股),或者投资于某个行业或主题(医药、新能源)。这些都是标签。
所以我拿到一个基金,第一步就是给它贴上合适的标签,这相当于工具分类,标签要尽可能的细分和准确,以便于在构建组合的时候选用合适的基金。
按风格:质量、质量价值、质量成长、深度价值、成长、景气成长(趋势)、均衡、周期反转
固收类:股债均衡、股债动态调整、积极固收+、稳健固收+、保守收益、货币、短债、可转债
基金组合:进取型FOF/投顾、平衡型FOF/投顾、稳健型FOF/投顾、目标日期养老FOF
平时我会尽可能的搜集一些基金,并在choice中设置不同的类别,每个类别中关注几十只基金,作为基础基金池,总共大概有五六百只基金。
这个过程中我会灵活运用该类别的基准指数进行对比,如果一个基金都跑不赢指数,那一般就不会进入我的基础基金池。比如价值风格的基金就用300价值指数作为基准对比。
贴完标签之后就是初步筛选,我会定期对某个分类进行梳理,我会先设定一个筛选标准,包括业绩、风控、年限、公司、专注度等,比如以下是我对医药主题基金的筛选标准。
然后做各个维度大量的横向对比,最后保留4-8只看好的基金,再进行下一步的跟踪和研究。
这些基金我会放在天天基金的自选里,成为自选基金池,淘汰的则不会关注和跟踪,节约精力。自选大概有200只左右,平时我会关注这些基金的业绩、管理规模和定期报告。
对比的时候,还会灵活运用标杆进行快速对比,也就是该类别下的优秀基金,比如质量风格的张坤,医药板块的赵蓓,消费里的中证消费指数。如果一个基金长期跑不赢标杆,那我觉得可能就没必要再多关注了,不会放到自选池来。
自选池的基金会进一步研究和关注,主要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定量分析看业绩、换手率、规模、持仓等,定性分析主要看访谈、发言,并交叉印证。指数基金主要看编制规则、历史业绩,还需要思考该指数的因子拆分、分析收益来源是什么。
基金经理数量太多,淘汰很快,我一般不会研究任职3年以内的基金经理,不研究规模超过400亿的基金经理,这种基金经理研究起来性价比不高。
一般也倾向于在左侧研究基金经理,不研究近几年涨幅较大的基金经理,这类基金经理可能会面临均值回归。
研究完之后,会得到核心池,我有一个EXCEL表格,我会把看好的基金写进去,平时也会重点关注他们,包括定期报告、路演之类的。
核心池我不会都买入,还要结合对市场的判断决定是否买入,比如我看好价值风格,那么就会在价值风格的核心池中挑选买入;不看好成长风格,则不会买入成长风格基金。
一些重点看好或准备买入的基金经理,我会对他进行基金经理画像,梳理他的投资框架,看看是否完整、可持续,并将文章发布。
如果我对单一经理研究比较深入,觉得确定性强,就会仓位比较集中;如果我觉得研究做的不够深入,确定性不强,就会分散持有核心池里的几个基金。
一个经理经常好几只基金,这些基金业绩也会有差异,如果选中了好的基金经理,但没选到他最好的基金,那就很郁闷了。
在研究和对比的时候,我一般选管理时间长、规模大的代表作。但是买入的时候,我不一定会买代表作。
我会优先选投资范围大的、规模小的、基金经理单独管理的、机构占比高、管理时间长的、基金经理自己持有较多的、基金合同限制小的基金。
跟踪内容:定期报告、管理规模变化、离职、担任管理层、管理过多基金、出现负面新闻、近期市场观点,如果发现了一些影响基金基本面的情况,要酌情从对于的基金池里剔除掉。
不断打磨自己的研究方法,提升研究效率、准确度和深度,经常向专业机构和同行学习。
有时候还需要做一些专题研究,比如:哪些因素会影响基金经理的业绩,如何影响,占多数权重,用什么方法可能更好的筛选基金等等。
但是也会关注一些重点股票的投资逻辑,例如茅台、万科、招行、腾讯、平安、宁德等等,了解这些公司是做什么的、有什么特点、大致属于什么行业、什么风格的股票,这样有利于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
有机会也会去调研一些上市公司,这样对企业是如何生产的、如何赚钱的,管理层是怎样的,会有更具体更直观的了解。也有利于了解基金经理。
有些行业,如果个股可以明显稳定战胜行业指数的,我可能会配置一些个股。一是为了获取更多超额收益,二是可以获得打新市值。
我的组合是用质量风格+好经理+好股票作为底仓,风格作为轮动,行业作为增强,兼顾美股、港股、中概股。
4、组合收益来源主要分为:一是价值投资;二是风格投资;三是行业增强;四是投机。
·随着市场的越来越成熟,我相信风格轮动和行业增强的难度可能会越来越大,我可能会减少这部分仓位,更加依赖好经理。
·如果持仓的估值处于高位、累计涨幅较大,那么会做好减仓/调仓准备,但是会把大部分放在右侧减仓;
·如果是估值是低位、累计跑输较多,那么会做好加仓准备,但是也会尽量在右侧加仓。
比如2018年底的时候,我应该全仓配置质量风格,2021年初的时候,市场普遍认为质地、商业模式很重要,看好医药消费。我应该减仓大部分质量风格。2022年的时候,市场普遍认为景气度很重要,我应该减仓景气度。
如果我观察出了风格强弱的投资机会,我会选取更强的1-2种细分风格重仓,其中一种风格是核心进攻,一种风格是辅助进攻
·当单只基金的风格不够纯粹的时候,我会同时配置多只同风格的不同基金,增强对该风格因子的暴露。例如,同时配置谭丽、刘旭、姜诚、丘栋荣的基金,增强对价值风格的全方位暴露。
·如果我认为某个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有望持续跑赢大盘,我才会配置。一般情况有
比如光伏行业在2018年531新政出台后,很多光伏企业倒闭,龙头企业在行业变革中趁机扩大份额,产生投资机会。再比如2019年在5G技术创新带动下,科技板块大幅跑赢市场。再比如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驱动。
比如2018年底的医药板块,在医保局成立、药品带量采购的政策出台后,跌幅较大,但其实医药行业中的药店、医疗服务都不会受到该政策影响,部分药企实际上还受益,属于被错杀。再比如2022年的互联网行业和医药行业。
质量风格是我的组合底仓,我长期最看好,但是质量风格大部分时候都没有好价格,缺乏安全边际。
如果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质量风格大幅下跌,出现低估,类似2018年那种情况。我会将大部分仓位逆向买入我最看好的质量风格和医药消费。这时候不太会考虑什么左侧右侧、风格强弱、组合构建等等。
建立一些模拟组合,用于探索组合构建的思路,如果发现了更好的组合构建思路,可以用来优化自己的实盘组合。
基业长青、好经理组合、黑马组合、看好就买、各显神通、当前看好、均衡教派、风中追基、一基必胜、五基登科、放浪不基、价值风格组合、成长风格组合、均衡风格组合、质量风格组合、重装基兵指数版、基业长青指数版、科技互联网增强组合、医药主题增强组合、消费主题增强组合、全球资产配置组合
作为一个普通人,有着正常人都会有的心理,很难承受太多逆向的压力。左侧买入,如果买的太早,会带来很多折磨,我这方面的承受能力也不太强,如果承受不了这么多,容易中途割肉。
市场总会呈现出周期性,像一个摆锤,很少会在中点。尤其是A股,趋势性会比较强,常常会在不理智的幅度上偏离很大,处于不理智的时间很长,左侧可能持续很久、幅度很深,右侧也常常会演绎出泡沫,带来很高的盈利空间。
右侧卖出,或许还能享受到市场的泡沫,到行情真正往下拐的时候再卖出,这样可以充分享受趋势。就算享受不到,比左侧卖少赚一点,但是从持有心理上来说,会好受一些。
左侧,一般是买入下跌的东西、卖出上涨的东西,人弃我取、逆向而行。作为散户,我们更多的是市场上的跟随者而不是引领者,研究水平、信息来源都有限,万一自己看错了怎么办?
随着市场有效性增强,越来越多时候,可能下跌的真的是不好的东西,上涨的是好东西。如果自己总是逆向而行、左侧买入,很可能会买到错的东西。
右侧交易,相当于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市场的认同,可以避免自己看错,风险更小,时间效率更高。
一是在左侧要做好准备,提前研究好,做好计划投资,不能等到右侧再匆匆忙忙做决定;二是右侧要果断,因为右侧速度很快,发现趋势变了要立刻做出反应,不能犹豫不决、拖泥带水。
看代表性指数的强弱对比,主要观察近1、2、3、6、12月的风格强弱,是跑赢还是跑输大盘。
估值主要看纵向和横向,纵向的估值分位数,是否处于历史底部区域,横向的估值对比其他行业、其他市场,是不是估值很低。
估值处于高位时的放量下跌很可能就是右侧;估值处于低位的反弹也有可能是右侧。
看看宏观层面有没有什么变化,比如说利率拐点、行业政策利好或利空、公募基金对该行业的配置比例、股债性价比等等
宏观经济有周期、企业盈利有周期,人的情绪也有周期,万物皆周期,决不能用线性思维看待问题,觉得这次不一样。
其中人的情绪周期是波动最大的,情绪是很少处于理性状态的,大部分情况下要么过于亢奋、要么过于悲观。A股参与人数众多,波动尤其大,所以更要关注市场的情绪,也要学会观察自己的情绪。
不求把握的很精准,但是要知道市场的情绪是什么,脑子里有有这根弦。网络上的一些普遍的观点、自己公众号的阅读量等,这些都是参考因素。
·当市场情绪比较悲观的时候,我会努力让自己乐观一些,多想想悲观预期是不是过于放大了,有没有反转的可能。多去关注那些下跌最多、负面较多的资产、基本面并没有很差的资产。
·当市场情绪比较乐观的时候,我会努力让自己冷静一些,多想想乐观预期是不是过于放大了,有哪些风险。谨慎看待那些市场上很乐观的资产,看看估值怎样、一些反方的观点是什么?
我过去有过大量仓位择时的经历,时对时错,总的来说贡献的都是负收益,还耗费了很多时间,所以脆放弃,把时间用在研究上。在估值合理期间长期满仓,不做择时。
日常定投也很容易不知不觉去做择时。有人做过测算,长期来看,其实哪天定投都差不多,考虑到明天A股上涨的概率一定大于下跌的概率,我觉得早投早轻松。
所以,在有新增资金的时候,除非近期连续大涨,一般情况我就是有钱就投、无脑定投,可以节约大量的交易时间和盯盘时间。【何时买】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买什么】和【如何构建组合】
我一般是在开盘就买,有时候我甚至会在晚上或周末买入。在场内买入时,也是开盘就买,不挂单,即使成交。(明显溢价时不买,明显折价时不卖)
平时我也不盯盘,每天早上开盘,中午开盘、收盘,看3次,晚上有时看看美股开盘。
所以我的组合风控也主要是围绕上述情况进行调整,保持满仓,追求较好的相对收益,不会刻意降低组合的波动和回撤。
·认识到股市的波动是常态,是不可避免的,不断提高认知,提升面对股市波动的心态
·将风控前置,在研究阶段注意基本面风险,尽量买入净值和股价能屡创新高的品种,不要买入可能会造成本金损失的品种,不买入基本面不稳定的品种
·如果短期跑输沪深300,这意味着我的风格错配了,我可能会调整轮动那部分仓位,尽量跟随市场。
·如果长期跑输市场平均,这可能意味着我的投资理念有问题,那我就放弃抵抗了,打不过就加入,直接买可以稳定跑赢基准的投顾或FOF,不再做自己的主动投资。
·不会主动去控制波动率和回撤,但是在组合构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会降低了波动。哪怕波动略大一点,回撤略高一点,我也能接受。可以承受年化波动率25%左右,最大回撤40%左右。
比如整体估值偏高、行业技术路径发生变化、政策变动的风险、基金经理离职(基金)、公司管理层变动、管理规模过大等等。
我会在事前我也会做好一些准备来迎接这种风险,风险出现后,即使调仓、减仓。
市场经常会有不可评估和预知的风险,比如像俄乌战争、新冠疫情、金融危机、贸易战等等。这些风险必然会发生,但是什么时候发生、规模有多大、风险有多高,却又事先无法预知,因此也很难为其做准备。
·如果总担心这些风险,那就没有办法做投资了,所以不能留有太多现金;但是如果不去应对这些风险,又可能面临较大的波动。
·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时候,往往会有较好的抄底机会出现,如果是满仓,没有现金,那就会做过这种市场白给的投资机会。
1、如果在A股整体处于估值偏高位置,我一般这时候会有30+%的美股仓位,还会有20%+的港股仓位。此时遇到系统性风险,我会右侧尽快减仓,酌情转移到美股,或者低估值的板块,只保留少部分的A股。耐心等到市场跌到较低的位置,再将仓位转移回来抄底A股。
2、如果在A股处于估值合理的时,我一般也会有20-30%左右的美股仓位,此时遇到系统性风险,我会逐步把手上的美股仓位转移回A股。
3、如果在A股估值比较低、我已经基本上满仓A股的时候,出现系统性风险。虽然也会下跌,但是这个下跌的空间就会相对小一些,如果下跌比较多,我已经没有现金了,我可能会动用小部分杠杆来抄底,杠杆比例不会超过总资金的10%,资金成本不能太高。回归估值正常后就会退出杠杆。
投资是常常是逆人性,很多时候以为自己是理性做出的决定,其实并不是。尤其是在贪婪和恐惧的极端情况下,我们很难理智。
投资是长期重复多次的事情,一定会出现非理性的时候,如果没有纪律保障,很可能会前功尽弃。
所以要在事前制定投资纪律作为保障,一定要严格执行,不能因为无人监督就放松了要求,避免投资框架成为一纸空谈,并且要不断优化,弥补漏洞。
风险源于无知,不买没研究的投资品种。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有投资机会,就在缺乏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匆忙买入。
如何确定是否研究清楚?要按照研究清单和研究步骤,一步步完成后,要把买入的逻辑写下来,才能买入。
·指数基金研究清单:编制规则、历史走势、因子分析、成分股、集中度、估值、同类指数横向对比、同样指数不同基金的对比、费率情况
②定量分析:从业经验、持仓情况、换手率、管理规模变化、持有人结构、基金经理持有情况、持股集中度、能力圈等;
③定性分析:基金公司、访谈路演全看一遍、定期报告、分析投资风格、看好方向等;
·风格轮动研究清单:现在是跑赢还是跑输、拐点在哪里、拐点事件是什么、现在估值怎样、能持续多久
·行业增强研究清单:行业前景、当前估值情况、左侧还是右侧、计划安排仓位、行业投资逻辑、投资风险
买入前要写下来的内容:哪只基金、什么风格、在组合中什么作用、计划仓位、费率如何、什么时候卖出、什么情况卖出
包括已买的和自选的,都要跟踪。关注:定期报告、管理规模、新发基金、市场观点、基金经理任职等情况。
还要经常做同类型横向对比和同经理横向对比,看看自己选出的是否是最优秀的基金。
当基金经理出现问题时,要及时关注或做出调整。比如跳槽、管理规模过大、离职、怀孕、抑郁症等等。
记录自己的研究方向,分为经理、行业、风格、课题,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与公众号的工作进行区分,每天抽出时间进行自己的研究
通过写作梳理出来,一方面可以思路更清晰,写作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另一方面文章发出来,也可以与大家交流探讨提高。还要定期梳理过去的文章,修改错误,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研究认识。
统计每年的基金换手率,年度主动换手率最好不要超过50%,逼自己加强研究,提高换手成功率。
·我会控制自己一天只在上午开盘、下午开盘、收盘的时候看3次,其他时间,如果不需要交易,就不看盘。今后我还会努力进一步降低看盘次数,最好是减少到每天2次。
·观察自己无意识的看盘动作,然后克制住,每超过一次,就罚自己做5个深蹲。
·看盘主要是看A股、港股代表性指数,再看看不同风格和行业的指数涨跌情况,看看当日涨的较多和跌的较多的基金,不要花太多时间
·以前每天晚上我老是看自己组合的净值,还做横向对比,如果跑输了就会很难受。现在我要做到每周末看一次组合的走势就行了,平时晚上不看净值,感觉自己的心态也好多了,多看一次做5个俯卧撑。
·每个持仓,我都要明确是底仓还是轮动还是投机,计划好怎么买,持有多久,什么情况卖,观察跟踪的重点是什么。
·制定计划后尽量按计划执行,如果发现买入逻辑发生变化则立即卖出,无论盈亏。
·场内买入时,在开盘时就买入,即时成交,然后就不需要再看盘了,节省交易时间
·尽量不做套利,开盘和收盘前看看价格,挂个单,如果有套利机会就做一做,其他时间不用看
功夫在诗外,想做好投资,并不能一心全部砸在投资上面,其他的事情也会对投资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保持每天读书至少1小时的习惯,并且要做读书笔记,写一些思考,定期回顾自己的读书笔记。
·要开阔视野,博览全书,除了看投资书籍,平时还要看一些人文、历史、社科、心理学、传记的书,建立查理芒格说的多元思维模型。
我非常重视修心,修心也给我带来了特别好的正反馈。我会每天练习冥想和正念,还会经常看心理学、灵性、佛学、成功学方面的书籍,也会写一些这方面的思考,修心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力、情绪控制能力和自控力;
·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这样即使遇到了投资不顺,受伤的心灵在温暖的家庭中也能得到滋养;
·培养健康的爱好,有助于调节情绪。目前我的爱好主要是运动、旅游、吉他、看电影、看书;
·锻炼身体,健康饮食,作息良好、睡眠充足,这些都有利于日常工作,并且可以拉长投资年限;
·定期反省和总结自己的投资,检视自己有没有执行投资纪律。每年年底也会有一次投资总结,主要总结错误;
任何投资体系都不可能在所有的市场环境下有效。因此一方面要与时俱进的进化。另一方面,也要知道框架的不足之处,知道什么时候可能会失效。这样才能坦然面对,而不是反复横跳导致整个体系崩塌。
因为好公司是有目共睹的,而且确定性强、收益稳定、容易研究、研究的人很多,给予的估值可能会比较高。这就会降低该品种的预期收益率。
比如贵州茅台,大家都知道好,本来公司可以带来年化20%的收益。但是买的人太多,推高了估值,此时再买,年化收益率就降到了15%。有些人能接受10%的年化收益,他们进一步买入,就会进一步推高估值,又拉低了未来的收益率。
另外,市场普遍给予好公司较高的估值,一旦出现错判或者是踩踏,很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
应对方法,一是只能也跟着降低自己的预期收益。二是如果质量风格估值太高,我会降低质量风格仓位,敢于承受一些不确定性和风险,看能不能在其他风格获取更好的收益。
如果市场没有主风向,每种风格强势的时间不超过半年,这时候跟随反复调仓,就会被来回打脸,损耗手续费。比如像2018年,所有风格全都表现不好,市场全无热点,上半年价值风格跌的多,下半年成长风格跌的多↓
遇到这种看不清市场风格主线、市场情绪整体低迷、成交量低的情况,就要尽可能均衡的配置。就算没有smart beta,还是可能有alpha的。
既要判断市场风格,又要研究行业机会,还要日常研究基金,又要学习投资理念,平时还要写公众号。而且还要工作、家庭、健身、带娃,要做的事情还是比较多的,很容易顾此失彼。
因此当时间精力有限的时候,一是要明白自己在做哪部分工作;二是要有所取舍。我一般倾向于减少对市场的研究,多持有一些不需要反复调整的基金。
为了节约精力,我有时候也会参考一些我比较认可的自媒体或研究机构的结论,避免自己事无巨细的去研究。
最后,我把投资框架模板单独发出来,大家如果觉得有用,可以把这部分复制到自己的word里面,然后尝试写一下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本文标签】 杏鑫平台线路测速 杏鑫平台线路测速-杏鑫注册开户-杏鑫登录测速-360推荐
【责任编辑】版权所有
咨询热线
13063968696